读音:。
含义:
解释:
此处所列为“城下之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城下之盟”原意是: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记载:春秋时期,势力强大的楚国常并吞周围小国,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绞国,楚军在绞国南门外驻守,但绞国人坚决不出城门,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攻下。为了诱出绞国人,楚军故意派不带武器的人到北门外打柴,绞国人果然中计,出城抓了三十个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胆,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没想到在回程时,中了楚军的埋伏,打了大败仗,只有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后来“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如《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