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àn ]
读音:gàn
拼音:
简繁:暂无
五笔: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
笔画:11画
吉凶:暂无
仓颉:暂无
结构:左右
郑码:暂无
四角:暂无
区位:暂无
统一码:6DE6
异体字:
英汉互译:暂无
笔顺: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3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hyywx.com
淦姓本是匈奴单于儿子金日磾的后代,金是汉武帝托孤臣之一。丛姓与淦姓其实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时候节度使金斌濑,因为和金国容易混淆造成不便,于是高宗皇帝赐他姓淦,他的后人就开始改姓淦。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与分布。九合、马口、三角乡是大姓,据说这是淦国荣、国英两兄弟分别繁衍而来。四川泸州也有个淦姓集中点。但是无疑多数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群、克鹤等人均来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门殉难报效明朝,被人们赞誉为“官无九品重千秋”。
淦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江西赣江支流淦水,属于以居邑名称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淦氏,“吉州人,因水为姓。”史籍《千家姓》中记载:淦氏为“清水族。”据江北县淦家沟《淦氏族谱续谱》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无能,便弃官告老还乡,后携家小四处游历。有一次,他来到江西中部赣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来,便以淦水河的“淦”字为姓,隐姓埋名,耕读自娱,后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称为“新淦”,后被人简化作“新干”,最后发展成为江西境内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干)。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县东南部的离山,北流经紫淦山入赣江。新干淦氏传至清乾隆年间的后期,有个叫淦农的人率家族入川,定居于江北县(今重庆江北区),传衍至今,有子孙千余人。
淦姓起源二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朝时期的金氏官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传说,在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小王朝执政时期,东北地区有一金氏官员犯了官司,为让他躲避朝廷的罪罚,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说情。宋高宗当时刚刚偏安于临安不久,对许多廷属官吏的所作所为都睁眼闭眼,以稳定朝廷政局,于是便指了一条变通之道:让他南下隐姓埋名,躲避朝廷惩处。
后来这位金氏官员到了江西省永修县一带定居,因居地临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变“淦”,称淦氏,其后裔子孙皆沿称淦氏,世代相传至今。
淦姓起源三
源于改姓,出自江西鄱阳金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传说,两宋之际,江西鄱阳有一个人叫金斌赖,官至节度史。因当时大金国正与南宋王朝争战,宋高宗赵构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赖也领军前来临安(今浙江杭州)。当金斌赖来到朝廷面圣时,宋高宗正在酣睡,梦中听太监说“金斌赖”到,他听成谐音“金兵来”,吓得钻到龙桌下筛糠。后来,见进来的是属下大臣金斌赖,宋高宗十分羞恼,就说:“爱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笔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为“淦”。
宋高宗金口御笔之重旨,谁敢不从?因此,金斌赖只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只能随之,皆改称淦氏,成为淦氏的另一支由来。
淦姓起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据传,宋高宗赵构有一日翻阅批文,偶见一制置使(宋朝官职,为节制某一地区各路军队之武官)姓金名赋,于是他便询问身边的臣子:这金赋何人?大臣告诉他,金赋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义,联想到自己曾被金国扣为人质的经历,而金国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御笔一挥,便给金赋的姓氏“金”字的边上添“氵”,改为“淦”,以洗金耻。从此,金赋一族只好改姓“淦”。传说今日江西省境内的淦氏一族多源于此。
淦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以巴陵、吉州、巴郡为郡望。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上饶市鄱阳县、吉安市新干县、九江市永修县,湖南省的岳阳市,四川省的泸州市、广安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重庆市的江北区,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芜湖市,江苏省的南通市、常州市,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淦氏族人分布。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
一、淦g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昌,江西宜丰、金溪、奉新,四川之长寿、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池北偶谈》云:“金日䃅后有金贱者,为制置使,宋高宗为加点水,遂有淦姓。”金日䃅,汉代匈奴族休屠王太子,赐姓金,故淦氏或出自匈奴族之金姓。
2、又注:“以水为氏,江西建昌多此姓。”
二、淦
淦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淦姓起源:
1、淦水(即今赣江)在江西境,当以水为氏。
2、汉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归汉后,官拜侍中及车骑将军,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贱者,为宋制置使,宋高宗为其姓加三点水,遂成淦姓,见《池北偶谈》。
郡望:清江。
淦姓古代名人
淦安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靖州知府。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
一、淦g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昌,江西宜丰、金溪、奉新,四川之长寿、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池北偶谈》云:“金日䃅后有金贱者,为制置使,宋高宗为加点水,遂有淦姓。”金日䃅,汉代匈奴族休屠王太子,赐姓金,故淦氏或出自匈奴族之金姓。
2、又注:“以水为氏,江西建昌多此姓。”
二、淦
淦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淦姓起源:
1、淦水(即今赣江)在江西境,当以水为氏。
2、汉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归汉后,官拜侍中及车骑将军,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贱者,为宋制置使,宋高宗为其姓加三点水,遂成淦姓,见《池北偶谈》。
郡望:清江。
一、淦g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昌,江西宜丰、金溪、奉新,四川之长寿、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池北偶谈》云:“金日䃅后有金贱者,为制置使,宋高宗为加点水,遂有淦姓。”金日䃅,汉代匈奴族休屠王太子,赐姓金,故淦氏或出自匈奴族之金姓。
2、又注:“以水为氏,江西建昌多此姓。”
二、淦
淦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淦姓起源:
1、淦水(即今赣江)在江西境,当以水为氏。
2、汉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归汉后,官拜侍中及车骑将军,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贱者,为宋制置使,宋高宗为其姓加三点水,遂成淦姓,见《池北偶谈》。
郡望:清江。
岳州:亦称巴陵郡、岳阳郡,今湖南岳阳。古称“通衢”,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陵堂、岳阳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
一、淦g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昌,江西宜丰、金溪、奉新,四川之长寿、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据《池北偶谈》云:“金日䃅后有金贱者,为制置使,宋高宗为加点水,遂有淦姓。”金日䃅,汉代匈奴族休屠王太子,赐姓金,故淦氏或出自匈奴族之金姓。
2、又注:“以水为氏,江西建昌多此姓。”
二、淦
淦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淦姓起源:
1、淦水(即今赣江)在江西境,当以水为氏。
2、汉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归汉后,官拜侍中及车骑将军,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贱者,为宋制置使,宋高宗为其姓加三点水,遂成淦姓,见《池北偶谈》。
郡望:清江。
其他姓氏
[ 淦 ]的同部首字 - [ 氵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