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鹿

[ lù ]

读音:lù

拼音:

简繁:暂无

五笔: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

笔画:11画

吉凶:暂无

仓颉:暂无

结构:左上包围

郑码:暂无

四角:暂无

区位:暂无

统一码:9E7F

异体字:

英汉互译:暂无

笔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4482018年2014年
2013年3362007年2006年342
1995年4271987年1982年31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hyywx.com

起源

鹿姓主要源自:姬姓。

鹿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卫国。在周公旦平定了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联合管叔、蔡叔等人发动的殷商遗民叛乱之后,封其同母少弟姬封于“卫”。实际上,康叔最初的封地在康邑(今河南禹县),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卫康叔、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王朝末期“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族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二字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卫国建立之后,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充分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卫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担任上卿即大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姬庸伯(大庸)统治。

卫康叔的支系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后来有人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五鹿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鹿氏、五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其鹿氏史称正宗。鹿氏族人大多尊封卫康叔为得姓始祖。

鹿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阿鹿桓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的鲜卑族中有代北鲜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为汉姓鹿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鹿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蒙古族历来有“犬鹿成族”的历史传说,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为姓氏者,汉化单姓为鹿氏。

内蒙古师范大学著名蒙古族语言学家芒·牧林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犬鹿氏”或“鹿犬氏”,约在一万千五千年前生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扎赉诺尔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地区。

鹿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博尔苏特氏,源于元朝时期的别速惕氏族,著名将领哲别、迭该、古出古儿阔阔出皆出此族,世居锡喇木楞。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rsu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②蒙古族博古罗特氏,源于元朝时期旧姓,是阿兰豁阿五子之一不古纳台的后裔,世居扬什木。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gulot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③蒙古族博和罗克氏,亦称博古罗克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Bohelok Hala。后冠汉姓为鹿氏。

鹿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布希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蒲鲜氏部落,以姓为氏,是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满语为Busi Hala,汉义为“去毛的狍皮、鹿皮”,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鹿氏、步氏、布氏等。

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三百七十三位,多以濮阳、扶风、定兴为郡望。

今河北省定兴县西江村;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鹿庄村、郓城县随官屯乡高庄村、巨野县龙固镇鹿楼村、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鹿家崖村、肥城市王瓜店镇北仪仙村(原有明朝万历年间鹿家老林),南仪仙村,古店村,潮泉镇潮泉村,王庄镇、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东沙沟村、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诸城市百尺河镇岳沟村、高密市柴沟镇前鹿家庄、高密市柴沟镇东尚口村、高密市柴沟镇西尚口村、曲阜市时庄乡鹿王村、成武九女乡鹿堂村、安丘景芝镇鹿村、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西友戈村、莱州鹿家村、莱西市大淳于村、莱芜市牛泉镇东、西牛泉村、鱼台县鹿洼村、单县鹿楼村、曹县桃源乡鹿寨村、鹿庙村,庄寨镇祥东村郓城县随官屯乡高庄村、掖县梁郭镇鹿家村、枣庄市薛城大吕巷村,河南省的封丘县曹岗乡鹿合村及其周边村庄、开封市杞县高阳镇常蹇村、开封市杞县西寨乡西寨村、辉县市常村镇赵凝屯村、沈丘县白集镇鹿楼村、沛县鹿楼镇、封丘县鹿合村、夏邑县刘店乡鹿庙村、新乡市,江苏省的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鹿楼村、徐州铜山县鹿楼村、徐州茱萸山、徐州贾汪紫庄,安徽省的蒙城县板桥镇鹿楼村、鹿小圩、大鹿、小鹿等村庄、阜阳鹿祠街、颍上鹿家庙、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甘肃省的天水市礼县鹿家镇,山西省的榆社县南王村、小杜余沟村、东庄、马会村、北王村、郭郊、翼城县,陕西省的蓝田县华胥镇、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上营村……等地,均有鹿氏族人分布。

由于鹿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号称“鹿走神州”。

濮阳郡:古县名,原为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晋朝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

定兴县:据旧志记载:县境在唐尧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河北定兴固城镇)。西汉时期为范阳县,新莽时期更名为顺阴,东汉时期为范阳侯国,三国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帝丘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定兴堂:以望立堂,亦称范阳堂。

本仁堂:以望立堂。

一、鹿

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鹿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五鹿(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沙鹿镇),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2、北魏孝文帝时改鲜卑阿鹿桓氏为鹿氏。

鹿姓名人:

鹿旗,汉时巴郡太守。

郡望:扶风。

历史名人

鹿姓古代名人

鹿祐清朝(1648—1718),字有上,号兰皋;颍州城内南关人。清康熙壬戍科进士,初任浙江省西安县令。他遇事敢言,不畏强暴,不避嫌怨,秉公办事,得到各方面的好评。不久即晋升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官至大理寺少卿,太仆太常正卿,晋少司马(兵部侍郎)。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山西省乡试主考官。次年,河南发大水,十余县受灾,千里中州,一片汪洋,房屋牲畜损失惨重,人民流离失所。鹿祐奉命巡抚河南,向皇帝辞行时当面陈述救灾方略,受康熙皇帝嘉奖,行至任县,见哀鸿遍野,即具表奏朝廷,请备谷数万石救济灾民。他深入灾区,安抚灾民,并动员当地富户,出售平价粮,减轻了灾情。赈济时,为了避免营私舞弊,鹿祐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力争把救灾粮直接送到灾民手中。第二年,又遇旱灾,鹿祐又呈请朝廷减免赋税,得到百姓们的赞扬。退休归里,河南士子、百姓于书院中设牌位纪念。去世后,蒙赐祭葬。

郡望

濮阳郡:古县名,原为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晋朝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

定兴县:据旧志记载:县境在唐尧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河北定兴固城镇)。西汉时期为范阳县,新莽时期更名为顺阴,东汉时期为范阳侯国,三国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帝丘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定兴堂:以望立堂,亦称范阳堂。

本仁堂:以望立堂。

一、鹿

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鹿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五鹿(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沙鹿镇),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2、北魏孝文帝时改鲜卑阿鹿桓氏为鹿氏。

鹿姓名人:

鹿旗,汉时巴郡太守。

郡望:扶风。

姓氏源流

一、鹿

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鹿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五鹿(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沙鹿镇),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2、北魏孝文帝时改鲜卑阿鹿桓氏为鹿氏。

鹿姓名人:

鹿旗,汉时巴郡太守。

郡望:扶风。

堂号

濮阳郡:古县名,原为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晋朝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

定兴县:据旧志记载:县境在唐尧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河北定兴固城镇)。西汉时期为范阳县,新莽时期更名为顺阴,东汉时期为范阳侯国,三国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复置范阳县。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阳为遒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河北容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濮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帝丘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定兴堂:以望立堂,亦称范阳堂。

本仁堂:以望立堂。

一、鹿

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鹿姓起源:

1、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五鹿(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沙鹿镇),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2、北魏孝文帝时改鲜卑阿鹿桓氏为鹿氏。

鹿姓名人:

鹿旗,汉时巴郡太守。

郡望: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