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ì ]
读音:zhì
拼音:
简繁:暂无
五笔: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
笔画:12画
吉凶:暂无
仓颉:暂无
结构:上下
郑码:暂无
四角:暂无
区位:暂无
统一码:667A
异体字:
英汉互译:暂无
笔顺: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5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92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07 |
1995年 | 461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482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hyywx.com
智氏远祖为晋国相国荀息,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国公族,姬原叔的十四世后裔。
周平王东迁后,大权旁落,作为畿内侯的原国,地位也不同往日。原氏黯于是到晋国任职发展,辅助晋武公曲沃代翼,任职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赐予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封邑为氏,别为荀氏,史称荀息。
荀息辅佐晋武公统一晋国,辅佐晋献公26年,是献公的股肱之臣。荀息以危如累卵规劝晋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献计假途灭虢,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
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相国,辅佐太子奚齐继位。荀息以“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许诺献公。
这就是成语“股肱之力”的典故,晋献公的这次托孤,比后来著名的刘备托孤早了800多年,并且巧合的是,诸葛亮在接受刘备的嘱托时,也同样用了“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后武将里克作乱,荀息坚守道义,临危不惧,誓死捍卫自己诺言,体现了春秋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留下了千古英名。
荀息之子逝敖,(一说名游,字逝敖)担任晋国大夫。逝敖生三子,长子荀林父、次子荀骓、幼子荀首。晋文公称霸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长孙荀林父为大夫。
晋景公时,荀林父升任中军将,执政晋国,史称中行桓子;荀骓担任新下军将,因食采程邑,史称程文子;荀首担任中军佐,成为晋国次卿,史称智庄子。荀氏一门三卿,成为晋国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566年,荀首之子荀罃出任中军将,执政晋国。荀林父之孙荀偃担任上军将,叔侄二人同为晋国大将,因同为荀氏,帅旗无法区分。鉴于荀首食采于智邑,荀林父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中行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智罃追尊智庄子为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晋阳之战中,智宵、智襄子、智国均战死疆场;
嫡长子智颜流亡郑国;
智果一支族人,在晋阳之战中为保全智氏血脉,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秦灭六国后,
智氏频率分布图
智氏频率分布图
辅姓不忘先祖,恢复智姓,世居山西榆次县,有后人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智徐吾一脉,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智开、智宽在晋阳之战后,分别率邑人出奔秦国。
从智首立家,智罃创业,智朔、智盈中衰,智跞、智申复兴到智瑶称雄,书写了一段家族政治的传奇,但智瑶兵败晋阳,使一个原本应有所作为的家族流散各地。“三家灭智”后,智氏的土地、财产被三家瓜分。智氏族人大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从此,这个曾经称雄一时的豪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很难再见他们的足迹......
西汉时,智嗣出任零陵郡太守,智氏人口开始流向广西,湖南等地。
唐朝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智,望出天水、河东、陈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宋朝时期,金兵南侵,尤其在靖康之耻后,汉人大举南迁,智姓从山西等地也不断南迁避难,主要分布在广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间,为了充实中原人口,部分智氏族人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北、河南、山东、江淮一带等地,智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
当今智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区,人口约有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7%(十万分之七),在姓氏排名中位列392位。
一、智zh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获鹿、尚义、阜平,山东之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智”,乃“知”之今字,故郑樵注云:“姬姓,即荀氏,荀首别食智邑,又为智氏。至荀瑶,为赵、魏所灭,故智氏亦谓荀氏。望出河东、天水、陈留。”此“智”,古作“知”(亦音zhì)。
2、《姓氏考略》则称:“《穆天子传》有智氏,则西域姓。”汉代有智嗣;宋代有智浃、智诚;元代有智受益,两浙运使;明代有智审,洪武进士;又有智聪,通州知州。
二、智
智姓分布:台湾、北京、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江苏南京、河南郑州、获嘉、偃师等地均有此姓。
智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之弟荀首,食邑于知,为知庄子,知亦作智,因氏。
2、汉时西域国有智氏,见《穆天子传》。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智姓名人:
智嗣,汉时零陵太守。
郡望:天水、陈留、河东。
智姓古代名人
智瑶春秋,智氏七世祖,也多称智伯瑶,智襄子,晋国执政大臣
智嗣西汉,零陵郡太守。
智元唐朝,祖籍陇右,唐王朝授予骑都尉之职。
智浃宋朝,元氏县北岩人,为监察御史。,岳飞入狱后,智浃上书为其鸣冤,终为秦桧所害。
智原南宋,将领,安丰(治今寿县西南)人,曾任淮西总管。保佑六年(1258年),蒙古军南侵,智原率部前往堵截,力战阵亡。
智受益元朝,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历任谭岳总管,后致仕两浙盐运使。
智审明朝,河北元氏县人,元末进士,洪武四年又中进士,是两朝进士,明太祖擢升为翰林院编修。
智铤明朝,河北元氏县人,明朝监察御史,并加太仆少卿。清军入关后,出任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巡冀宁道。
一、智zh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获鹿、尚义、阜平,山东之昌乐、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智”,乃“知”之今字,故郑樵注云:“姬姓,即荀氏,荀首别食智邑,又为智氏。至荀瑶,为赵、魏所灭,故智氏亦谓荀氏。望出河东、天水、陈留。”此“智”,古作“知”(亦音zhì)。
2、《姓氏考略》则称:“《穆天子传》有智氏,则西域姓。”汉代有智嗣;宋代有智浃、智诚;元代有智受益,两浙运使;明代有智审,洪武进士;又有智聪,通州知州。
二、智
智姓分布:台湾、北京、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江苏南京、河南郑州、获嘉、偃师等地均有此姓。
智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林父之弟荀首,食邑于知,为知庄子,知亦作智,因氏。
2、汉时西域国有智氏,见《穆天子传》。
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智姓名人:
智嗣,汉时零陵太守。
郡望:天水、陈留、河东。
其他姓氏
[ 智 ]的同部首字 - [ 日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