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氧气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
3. 了解氧气的用途和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器材和试剂(锰矿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石灰、试管、试管架、橡皮塞、水槽等)、教学PPT。
学生:学生书、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教师用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教学话题:“我们周围存在的气体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观察环境,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氧气的颜色、气味、密度以及对燃烧和呼吸的影响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
Step 3 实验讲解(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并简要说明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Step 4 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氧气制取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块锰矿石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 将试管装入试管架上,并将试管口插入水槽中。
3. 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
4.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试管内气体的变化。
5. 将试管口盖上橡皮塞,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氧气逐渐溶解入水中。
6. 关闭水槽,取出试管并用熟铺纸盖住试管口,观察熟铺纸的变化。
Step 5 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教师帮助学生将总结记录在笔记上。
Step 6 学科拓展(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氧气在生产、生活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应用。
Step 7 小结(5分钟)
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向学生出示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制取氧气,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氧气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探讨,拓展了学生对氧气用途和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整体上,本节课内容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氧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