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关于触电急救方针

时间:2022-07-15 作者:网络 字数:5651字

人体触电后,通常会出现面色苍白、瞳孔放大、脉搏和呼吸停止等症状。发生触电后,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只要处理及时、正确,多数触电者都可以获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触电急救方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关于触电急救方针

根据长期实践,我们在广大农村及城镇工矿中总结抢救触电者的经验,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八个字,即要做到: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所谓“迅速”,就是要争分夺秒、替触电者脱离电源。脱离电源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迅速拉开电源刀闸;用绝缘竹杆挑开断落低压电力线,如遇高压电力线断落,要迅速用电话通知供电局停电,然后才能抢救。

所谓“就地”,就是必须在触电现场附近就地进行抢救,切忌长途运载将触电者送往医院或供电局抢救,否则势必耽误了抢救时间,造成抢救无效死亡。从医学理论来说:人的大脑只能耐受缺氧5~8分钟,小脑为10~15分钟,延脑为20~30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抢救,就会使触电者昏迷不醒,大脑缺氧,引起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症。从临床(临场)上来总结,以触电者心跳及呼吸停止起计算,如果5分钟内能及时抢救,救生率是90%左右;如果在10分钟内及时抢救,救生率是60%左右;如果超过15分钟抢救,救生希望甚微。由此看出,抢救触电者应该就地进行。

所谓“准确”,就是人工呼吸操作法的动作必须准确。如果不准确,要么是救生无望,要么是把触电者的胸骨压断。其具体操作方法将在下一讲详细介绍。

所谓“坚持”,就是只要有l%的希望,就要尽 100%的努力去抢救、广东最长时间的一例,救了7个小时才把触电者救活。那么,要抢救到什么程度才能罢手呢。一般来说,只要五个象征出现了,就可以宣布抢救无效死亡,这五个象征一是心跳,呼吸完全停止;二是瞳孔放大;三是血管硬化;四是出现尸斑;五是尸僵。如果其中还有1~2个条件尚未出现,还应坚持抢救。如果自己无法确定,待医生到来后鉴定。

触电急救措施

1、 切断电源。无法切断电源时,可以用木棒、木板等快速将电线挑离触电者身体。救援者最好戴上橡皮手套,穿像胶鞋等。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以防连销触电。

2、 如果触电的人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正常,可将其抬到温暖的地方静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让其站立或走动,防止引发休克或心力衰竭。

3、 如何触电的人呼吸停止而脉搏存在,应使其就地平卧,松解衣扣,打开气道,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用气管插管,加压氧气人工呼吸。也可针刺人中、涌泉等穴,或让其服呼吸兴奋剂。

4、 对心搏停止而呼吸存在的人,应立即作人工胸外按压。

5、 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建立呼吸循环,恢复全身器官的氧供应。发生触电事故时,即使严重到“假死”状态,如果能抢救及时、救护得法,绝大多数也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6、 在抢救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送医院抢救的途中,注意保暖,严密观察触电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在医务人员未接替前不能停止急救。

7、 将灼伤或起泡的皮肤表面保护好。灼伤的范围一般很小,但症状却都很严重,因此,要用干净布料覆盖伤处包扎,防止伤口污染。

行人安全守则

1.暴雨来临前选择地势较高位置避雨

乌云压顶,暴雨来临前请找好一个安全的地方,并停留至暴雨结束为止。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筑物,地势较高的建筑物

2.暴雨开始时若所处地段危险报告位置

如果暴雨已经开始,自己所处位置危险,尽可能联络家人,告知你的具体位置,以在出现突发情况时方便救援。

3.如果路面水浸时站立安全处勿贸然涉水

如果路面开始水浸,请不要贸然涉水,部分井盖被掀起但行人难以察觉,宁愿停在路中淋雨也不要试图过水。

4.暴雨伴随雷电时手机关机扔掉带金属雨伞

暴雨伴随雷电时,注意防雷。若正在马路上淋雨,请把手中的雨伞扔掉。此外,在室外时切勿使用手机。

5.不倚靠路灯杆、信号杆,避免与含金属物体接触

雷雨天气出行,不要与路灯杆、信号灯杆、空调室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部分接触。可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位置避雨。

6.留意周围是否有电线,保持距离避免触电伤害

不要靠近或在架空线和变压器下避雨,因为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

如果发现电线断落在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标记,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警。一旦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先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此时应单腿跳跃离开现场,否则很可能会在跨越电线时触电。

7.留意外界动向警惕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持续的话,及时评估藏身之处的安全性。尤其是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地区,请保持警惕,注意外界动向,以方便随时更换躲避的场所。

8.注意墙体结构远离不牢固围墙

远离建筑工地的临时围墙,还有建在山坡上的围墙,也不要站在不牢固的临时建筑物旁边,比如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