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楚辞》篇名。屈原作。共370余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题意历代争议较大。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释为“别愁”,其义大致相同,颇得公认。今人也有人认为系楚国古乐曲名。大致写作于楚怀王末年楚国政治腐败,内外交困,作者遭谗被逐,壮志未酬,老之将至之时。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道出了作者的创作缘由。作品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通常将其分为三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叙述主人公的生平、抱负、品德、修养,回顾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进行的顽强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以香草比人格,表明坚持高尚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从“女媭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假托女媭忠告,陈辞古帝重华,剖白自己的思想行为,又以美人喻理想,上天入地,不懈追求;从“索藑茅以筳兮”到结束为第三部分,写追求不得之后,求教于灵氛与巫咸,决定去国远游,而在驾车奏乐,升上灿烂天空之后,下视故乡,不忍离去。最后表示志向无人理解,抱负无从施展,只得以死相殉。坚持高尚气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精神,为了实现理想,“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精神,以及即使饱受摧残,也决不负心背弃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诗的主旋律。
艺术上,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是其特色。尤为可贵的是,通过极为丰富的想象,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与传说,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一起出现,人间现实和天国幻景交织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壮美神奇的艺术世界。这种创作方法,开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离骚》传评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污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对《离骚》思想艺术的不朽价值,作出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