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库中心

  • 《刀锋》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毛姆[ 文学鉴赏 ]

    文学鉴赏 时间:09-14 热度:19℃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正文内容:

    【作品提要】

    拉里·达雷尔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富裕家庭,二十岁左右就离开家去了加拿大,在那里进入了一所航空学校,作为志愿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空军部队,拉里和另一个青年飞行员成了好朋友。后者在一次空战中,为保护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受到极大震动,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根本的问题,如善与恶、幸福与不幸、命定与自由等。一战结束后拉里复员回国,一心只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解决自己思想上的迷惘。为此,他丢下未婚妻伊莎贝儿,只身来到巴黎,刻苦自学各种哲学书籍,一待就是两年,还解除了婚约。拉里然后又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在印度古老的吠陀经的启示下,了悟了人生,懂得了独居独乐的价值。他返回美国,把继承所得的家产分散给亲友,自己当了一名普通的出租汽车司机,自食其力,心情恬淡而安逸。

    【作品选录】

    他带着她穿过一些狭隘的、弯弯曲曲的街道,尽管从街两边的高房子中间可以望见一抹青天,但仍旧很寒伧相,走了一会儿之后,就在一家门面很不像样的小旅馆门口站住。

    “我们到了。”

    伊莎贝儿随着他走进一间狭窄的厅堂,厅堂的一边有一张书桌,书桌后面坐了一个人,没穿上衣,只穿一件细黑黄条子相间的背心,围一条很脏的围裙,在看报纸。拉里向他要钥匙,那人从身后格子架里把钥匙交给他,同时好奇地瞥了伊莎贝儿一眼,又转为会意的假笑。显然他认为伊莎贝儿去拉里的房间不是干规矩事情的。

    他们爬上两串楼梯,楼梯上铺的破旧的红地毯,拉里打开自己的房门,伊莎贝儿走进一间有两扇窗户的小房间。窗子望出去是街对面的灰公寓,公寓底层是一家文具店。房放一张单人床,床旁边一只床头柜,一口大衣柜镶着一面大镜子,一张装了垫子但是椅背笔直的圈椅,两扇窗子之间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有架打字机,一些纸张和好几本书。壁炉板上堆了些纸面装订的书。

    “你坐圈椅,椅子不大舒服,可是,这是我拿得出的最好的了。”

    他另外拉了一张椅子,自己坐下。

    “你就是住在这儿吗?”伊莎贝儿问。

    他看见她脸上的神情,哧哧笑了。

    “就在这儿,我自从到巴黎来,一直就住在这儿。”

    “可是为什么呢?”

    “方便,这儿靠近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大学。”他指指她没有注意到的一扇门,“这里有个浴间,我可以在这儿吃早饭,晚饭一般就在我们吃午饭的那一家吃。”

    “这太肮脏了。”

    “不,我觉得不错,我只要这样子。”

    “可是,这儿住的是些什么人呢?”

    “噢,我不清楚。上面阁楼住了几个学生。两三个在政府机关里做事的老单身汉和一个奥台翁剧院的退休女演员;唯一的另外一个有浴室的房间,住着一个包身的女人,她的男朋友每隔一个星期的星期四来看她;恐怕还有些暂住的客人。这地方很安静,很规矩。”

    伊莎贝儿弄得相当尴尬,而且由于知道拉里已经看出来并且在笑她,有点存心找碴儿。

    “桌子上那本大书是什么?”她问。

    “哪个?噢,那是我的希腊字典。”

    “你的什么?”她叫。

    “没有关系,不会咬你的。”

    “你在学希腊文吗?”

    “对。”

    “为什么?”

    “我想到要学一点。”

    他望着她时,眼睛里带着微笑,她也对他回笑。

    “你可觉得不妨告诉告诉我,你到了巴黎之后,这两年,做了些什么事情?”

    “我看了很多书。一天总要看上八小时到十小时。我去巴黎大学听过课。我认为,我已经把法国文学里所有的重要作品都看了,我而且能看拉丁文,至少能看拉丁散文,差不多跟我看法文一样没有困难。当然,希腊文要难些。可是我有一个很好的教师。在你来到巴黎之前,我每星期经常有三个晚上去他那里补。”

    “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获得知识。”他微笑说。

    “这好像不太实际。”

    “也许不太实际,另一方面,也许很实际。总之非常之有趣。你决计想象不到读《奥德修纪》的原文时多么令人兴奋。使你感到仿佛你只要踮起脚伸出手来,天上的星星就能碰到似的。”

    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就像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在小房间来回走着。

    “前一两个月我看了斯宾诺莎。我不敢说我已经十分懂得,可是感到非常振奋。就像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围万籁俱寂,而且空气非常清新,像佳酿一样沁人心脾;自己感觉到像个百万富翁。”

    “你几时回芝加哥?”

    “芝加哥?不知道。我就没有想过。”

    “你说过,如果你两年之后,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你就放弃不干吗?”

    “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刚要入门: 看见广大的神领域在我面前展开,向我招手,我急切要去那里旅行。”

    “你希望在那边找到什么呢?”

    “我那些问题的答案。”

    他瞥她一眼,简直有点顽皮。如果不是因为她和他这样熟悉,她说不定认为他在开玩笑。“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我想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要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

    伊莎贝儿倒一口冷气。听见拉里讲这些事情,她觉得怪不舒服,幸亏他谈得非常随便,声调就和平时讲话一样,使她还能不露出窘相。

    “可是,拉里,”她微笑说,“人们几千年来都在问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回答的话,肯定答案早已有了。”

    拉里笑了一声。

    “你笑得就好像我说了什么蠢话似的,”她生气说。

    “没有这个意思。我认为,你说得很在点子上。可是,另一方面,你也不妨说,既然人们对这些问题问了几千年,那么,他们就没法不问这些问题,而且不得不继续问下去。还有,你说没有人找到过答案,这话并不正确。答案比问题还要多,而且不少的人都给这些问题找到完全满意的答案。例如鲁斯布鲁克那个老头儿。”

    “他是谁?”

    “哦,只是巴黎大学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拉里随口回答。

    伊莎贝儿不懂得他是什么意思,但他继续往下说。

    “这话听上去非常之幼稚。这些事情使大学里二年级学生感到兴奋,但是,离开大学后就忘掉的。他们得养家糊口。”

    “我不怪他们,你知道,我幸亏还有点钱可以过活。如果没有的话,我也只好像别人那样设法去赚钱了。”

    “你难道把钱一点不放在眼里吗?”

    “是的。”他笑着说。

    “你觉得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还要搞多久呢?”

    “我也说不了。五年。十年。”

    “这以后呢?你预备把这种智慧派什么用处呢?”

    “我如果有了智慧,我想我当不难懂得怎样派它的用处。”

    伊莎贝儿两只手激动地勒在一起,身子从椅子上探出来。

    “你完全错了,拉里。你是个美国人,这儿不是你安身立命的地方。你安身立命的地方是美国。”

    “等我搞好了,我就回去。”

    “可是,你要错过很多机会。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世界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宏伟时代,你怎么能忍心坐在这死气沉沉的地方一动不动呢?欧洲完蛋了。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强大的民族。我们正在一日千里地前进。我们什么都有。你有责任参加国家的发展事业。你忘记了,你不知道美国今天的生活多么使人惊心动魄。你有把握说你不参加这种建国大业,是因为你没有勇气去担当目前面临着每一个美国人的重任吗?唉,我知道你多多少少也在工作,但这恰恰是逃避责任,可不是?这难道不恰恰是一种积极的偷懒吗?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畏缩不前,美国会弄成什么样子?”

    “你很苛刻,心肝,”他笑着说。“我的回答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对他们说,这也许是运气,多数人都准备按常规行事;你忘记的是,我想学就跟——就跟格雷想要挣一大笔钱一样热烈。难道我想花几年工夫教育自己真就是背叛祖国吗?也许我学成以后,将有一点人家高兴要的东西拿出来。当然这要看,可是,如果我失败了,我也不比一个人做生意而没有赚到钱更不如些。”

    “那么我呢?我难道对你一点不重要?”

    “你对我非常重要。我要你嫁给我。”

    “几时呢?十年之吗?”

    “不。现在。越快越好。”

    “靠什么呢?没有什么奁资给我。而且,她有也不肯。她会认为,这样鼓励你游手好闲是错的。”

    “我不要你母亲的什么奁资,”拉里说。“我有三千块一年。这在巴黎很够用了。我们可以有一所小公寓和一个做全天的女佣人。我们会生活得非常开心,心肝。”

    “可是,拉里,三千块一年是没法子生活的。”

    “当然能够。很多人钱比这少得多也能生活。”

    “可是,我不愿意靠一年三千块钱生活。我没有理由要这样。”

    “我过去只要一半的钱也就生活下来了。”

    “可你,是怎么过的!”

    她看一下那间寒伧的小房间,厌恶地耸下肩膀。

    “这就是说,我储蓄了一点钱。我们可以上卡普里岛去度蜜月,秋天我们再去希腊。我渴想看看希腊。你记得我们过去不是时常谈到一同周游世界吗?”

    “我当然想旅行。但不是这样旅行。我不愿意坐二等舱,也不愿意住三等旅馆,连个浴间都没有,吃饭都在小饭店里。”

    “去年十月,我就是这样上意大利去的。玩得真开心。我们可以靠三千块一年把全世界都跑到。”

    “可是,我要有孩子,拉里。”

    “这没有关系。我们把孩子一起带了去。”

    “你真蠢,”她大笑说。“你知道有个孩子要花多少钱?维娥莱·托姆林森去年生了一个孩子,她尽量节省,还花了两千五百块。还有你知道雇一个保姆要多少钱?”她脑子里想到一连串的事情,变得愈来愈激动了。“你一点不实际。你不懂得你要求我的是什么。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家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穿,和感到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是什么滋味?我甚至于连去一家像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的什么?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的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

    “唉,伊莎贝儿。”他打断她。

    “不会是我过去来往的那些朋友。是啊,艾略特舅舅的朋友有时候会看他的面子请我们一次,但是,我们去不了,因为我没有像样的衣服穿,而且我们不会去,因为我们回请不起。我不想认识一大堆上不了台盘的、不修边幅的人。我要生活,拉里。”她突然感到他眼睛里有种神情,虽则盯着她望时永远是那样温柔,但是,带有一点好笑。“你觉得我愚蠢,是不是?你觉得我罗嗦而且蛮不讲理。”

    “不,我并不。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都很自然。”

    他背对着壁炉站着,她站起来,走到他跟前,和他面对面。

    “拉里,如果你一个铜子没有,可是,找到一个收入三千块的工作,我会毫不迟疑就嫁给你。我会替你烧饭,收拾床铺,我会不在乎我穿的什么衣服,我会什么都不在乎,我会认为这样非常之有意思,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你总会有钱的。可是,现在这样结婚,意味着我一辈子要过这种肮脏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什么指望都没有。这等于说,我要苦挨苦挣一辈子。而为的什么呢?为了使你能够成年累月地给你说的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找答案。这太不像话了。一个人应当工作。他生到世界上来就为的这个,他就是这样造福社会的。”

    “总之,他有责任在芝加哥安顿下来,进亨利·马图林的投资公司。你认为劝说我的朋友买亨利·马图林感兴趣的股票,我会大大造福社会吗?”

    “掮客总是要有的,这样养家糊口完全没有什么不体面,不光彩的地方。”

    “你把巴黎有一般收入的人的生活形容得一塌糊涂。你知道,实际上并不如此。人们用不着上夏尔服装店,仍旧可以穿着得很好。而且所有有趣的人并不住在凯旋门附近和福煦大道上。事实上,有趣的人简直不住在那儿,因为有趣的人一般钱都不多。我在这儿认识不少的人,画家,作家,学生,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什么样式的人都有,我认为你会觉得这些人比艾略特的那些躁的侯爵夫人和目中无人的公爵夫人有趣多了。你脑筋动得快,而且富于幽默感。听他们一面吃晚饭,一面针锋相对地谈话,你一定很欣赏,尽管喝的只是普通的葡萄酒,而且你用不着有个男管家和两个手下人伺候你。”

    “别胡扯,拉里。当然我会欣赏。你知道我并不势利。我很喜欢会见有趣的人。”

    “是的,穿着夏尔服装店的衣服。你想他们看见你这副打扮会不会认为你是来视察贫民窟的呢?他们不会舒服,你也不会舒服,而且你除了事后告诉米丽·德·蒙塔杜尔和格拉茜·德·夏托加亚尔,说你在拉丁区碰到一怪里怪气的不修边幅的人,觉得非常好玩之外,别无收获。”

    伊莎贝儿微微耸一下肩膀。

    “我敢说你讲得对。他们不是和我一起长大的那种人。他们跟我没有一点同之处。”

    “你这话指的什么?”

    “还是我开头讲的话。从我记事以来,我一直就住在芝加哥。我的朋友全都在芝加哥。我的兴趣全在芝加哥。我在芝加哥过得很惯。这是我的乡土,也是你的乡土。现在有病,而且她的病永远不会好了。我就是想离开她也不能离开她。”

    “这是不是说除非我回到芝加哥去,你就不想嫁给我呢?”

    伊莎贝儿踟蹰了一下。她拉里。她要嫁给他。她的整个身心都着他。她知道他也要她。她不相信到了摊牌时他不会软下来。她害怕,可是她不得不冒一下险。

    “对的,拉里,我就是这个意思。”

    他在壁炉板上划了一根火柴——那种给你的鼻孔装满辛辣气味的旧式法国硫磺火柴——点起他的烟斗后,掠过她,走到一扇窗子前面站着。他向窗外望,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永远没有个完似的。她仍旧站在原来面对着他站着的地方,照着壁炉板上的镜子,但是,看不见自己。她的心乒乒乓乓地跳着,而且感到害怕,他终于转过身来。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前几天,我读了笛卡儿。那样的痛快,文雅,流畅。天哪!”

    “可是,拉里,”她急腔急调地打断他,“你难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做不来的事情,是我不感兴趣而且不想感兴趣的事情吗?我对你讲过不知道多少遍了,我只是一个平常的、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岁,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唉,拉里,我的确非常你。所有这些全都是无聊的玩意儿。它不会使你有什么出息的。为了你自己,我求求你放弃它。拉里,做个好样的,做一个男人应做的事情。人家都在分秒必争地干,你却在费宝贵光。拉里,你要是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抛弃我。你已经荒唐过了。跟我们回美国去吧。”

    “我不能。这对我说来等于自杀。这等于出卖我的灵魂。”

    “唉,拉里,为什么这样说话?那些歇斯底里的肉麻当有趣的女人就是这样说的。这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毫无,毫无。”

    “这恰恰就是我的感受,”他答道,着眼睛。

    “你怎么可以笑呢?你可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我们现在的决定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知道。请你相信我,我是在非常严肃地对待。”

    她叹了口气。

    “跟你讲正经话你不听,那有什么可说的。”

    “可是,我不认为这是正经。我认为,你讲的从头到尾都是荒唐透顶的东西。”

    “我?”如果不是因为她当时心里非常难过,她就会哈哈大笑。“可怜的拉里,你就像个疯子。”

    她慢慢把手上戴的订婚戒指褪了下来,放在掌心里,对着它瞧。那是一粒四四方方的红宝石,用细白金嵌的戒指,她一直都很喜欢。

    “你假如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

    “我的确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她把放着红宝石戒指的手伸出来,颤抖的嘴唇勉强显出微笑。

    “还你,拉里。”

    “我没有用。你留着作为我们友谊的纪念好不好?你可以把它戴在小拇指上。我们的友谊不需要中止,是不是?”

    “我会永远关心你,拉里。”

    “那么就留着。我也将永远喜欢你。”

    她迟疑了一下,然后把戒指套在右手的小拇指上。

    “太大了。”

    “你可以改装一下。我们上里茨酒吧间去喝杯酒。”

    “好。”

    她对这件事解决得这样容易,感到有点诧异。她没有哭。除掉她不会跟拉里结婚外,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简直相信不了什么都完结了,结束了。她对两人没有大吵大闹有点不甘心。这件事就这样平心静气谈妥了,就仿佛他们刚才谈的是租房子的事情一样。她觉得自己上了当,但同时微微有种满意的感觉,因为两个人的表现都非常文明。她真想知道拉里究竟是什么一种心情。可是,这始终没法知道;他那张吸引人的脸,那双深的眼睛,她知道只是一种面具,因为尽管她认识他许多年,却猜不透他。她本来把帽子脱掉,放在床上;现在站在镜子前面,把帽子戴上。

    “我只是问着玩,”她说,一面把头发抹抹平,“你原来打算跟我解约吗?”

    “没有。”

    “我想也许可以使你不背包袱。”他没有回答。她转过身来,嘴边露出轻松的微笑。“现在好走了。”

    (周熙良译)

    注释:

    鲁斯布鲁克(1294—1381),古佛兰芒民族的神秘主义者。

    在意大利。

    是一种旧式红头火柴,和现在的黑头安全火柴不同,经过磨擦,能自己燃烧。拉里用的这种火柴还浸过半截硫磺,烧起来时间比较耐久。

    【赏析】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是英国小说家姆最有影响的作品《刀锋》的卷首词,引自印度宗教经典《奥义书》。只有当我们读完这部小说,才可能体会到这句话暗含的写作动机。

    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去面对生命最本质意义上的问题: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我们被抛入巨大而又变化无常的世界,活过,过,欢笑,流泪,最后归于寂灭。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终局注定了人类要永远面对这些亘古的问题,要永远靠自己的力量与信念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只是大部分人在追寻的过程中无法抛开种种诱惑,被尘网束缚,被欲望蒙蔽,忘记了自己心灵真正的故乡,成了迷失自我的游子,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不忘追寻生命的意义,始终不渝地向往救赎之道。他们之中有苏格拉底,有孔夫子,有释迦牟尼……当我们在现实贫瘠的沙漠中举步维艰、灰心丧气的时候,他们是我们头顶闪烁的人类星,使我们重新激发起勇气,向远方前行。

    如同繁星千万,这些人类的星也有的光亮,有的暗淡,有的有名,有的无闻。姆通过《刀锋》的写作,试图向我们展示的便是一颗小小的星星,这颗星的名字叫拉里。这也使得这位以通俗文学闻名的英国作家,在创作历程中留下了思想的刻痕。

    拉里起初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一是他自幼父母双亡(不过这一点对他的神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二是他由此得到了一小笔遗产,足够他一个人自由地生活下去。他像一战前典型的美国青年一样: 天真、乐观、活泼、笑、跳舞、长得好看,并且像其他美国青年一样,怀着高尚的情怀,走进了一战战场,做了一名飞行员。如果不是战争中他一位英勇的战友牺牲了命来救他,让他亲眼目睹了死亡,并导致了他心中原有的世界观,也就是支持他的神底线崩溃,他一定会在战后回到美国,接受好友、富家子格雷的推荐,有个很好的工作,娶青梅竹马的伊莎贝儿为妻。正由于战友的死在拉里的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烙痕,使他觉得:“一切都不同了,我没法做任何事情。”于是,他开始了书中所谓“晃膀子”的生活。在别人看来,他游手好闲,和当时蓬勃向上的“美国神”格格不入,可是就他自己来说,他是在追寻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这个世界的意义。

    他先是终日在图书馆里读书,然后去了巴黎,在那里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学各种语言。已经和他订婚的伊莎贝儿等待了两年,终因无法忍受他的“不求上进”,和他分手并很快嫁给了格雷。节选部分是小说第四章,描写两人分手情况,情节颇有戏剧,但也充分展现了两个年轻人思想理念的不可调和。我们看到,交谈中,伊莎贝儿一心要拉里回国参加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最强国度的建国大业,积极地尽一个美国人的责任,而拉里则只想完成自己的自我教育,实现人格完满的修养,并以此为无上的乐趣。他劝说未婚妻:“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这里暴露出来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尖锐对立。伊莎贝儿向往的是物质富裕的上流社会生活,并且只求“及时行乐”,而拉里认为那样做是在“出卖灵魂”,“等于自杀”。他们俩的分手是必然的,至多是时间早晚的事。

    节选部分拉里一再对伊莎贝儿形容他读书、学和思考的快乐。他读希腊原文的荷马史诗、读斯宾诺莎和笛卡尔,感觉永远是那么飘逸,那么优美,那么明畅,那么超越,那么满足。这些关于神生活之极乐的描写,使我们想起了《柏拉图对话录》,在那里,苏格拉底关于最高的善和美的陈述曾经使格劳孔沉醉。这种智之美的沉醉,跨越千年在拉里的身上重现。

    当然,拉里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哲理知识的获得。他后来走出了书斋,离开了巴黎,去做艰苦的体力劳动: 在矿井中挖煤,在农场里干活,或者在欧洲广阔的大地上漫游,以便澄淀自我,清理思想。可是,拉里所在的西方文化背景与哲思传统,始终没有能够解决他的人生困惑,回答他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他曾经到过一个修道院,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但迷惘依旧。唯一的启示是离开修道院时神父对他说的一番话:“你是一个不信上帝但宗教根基很深的人。上帝会把你挑选出来的。你会回来的。究竟是来这里还是去别的什么地方,只有上帝知道。”这坚定了他继续求索的信念。最后是东方的宗教与智慧引导拉里走出了灵魂的苦海。他去了印度,在那里遇到一位高僧,跟随修行,终于获得启示而“开悟”。然后他重返美国,散尽家财,做了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消失在茫茫人海,采取了中国古人“大隐隐于市”的生活道路。这种因西方文明的危机,转而从东方文明寻求出路和拯救的想法和做法,进入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也是相当普遍的,许多文学作品均有表现与反映。

    拉里作为一个摒弃物质生活而崇尚神生活的智者,本人并无什么论著,也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效应。他更相信的是人格的示范力量,是人与人之间平凡而普通的影响所塑造出来的东西。他曾如此评论印度圣人在世人眼里看来无用的生活:“当一个人变得纯洁、完美的时候,他的品格就会扩大影响,寻找真理的人们自然会被吸引到他那里去。”对自己终身努力会产生的效果,他是抱着积极而又谦逊的态度的。他自我评价说:“我的生活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比抛进池塘的一块石头所引起的水泡大,但是一个水泡引起另一个水泡,而另一个水泡又会引起第三个水泡。”

    乍看起来,拉里对自己的期许有些低,实际上是相当清醒有度的。毕竟,芸芸众生是绝大多数,先知先觉者永远是极少数。同拉里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伊莎贝儿就坦率承认:“我还没有开始理解他所追求的东西。”至于格雷、艾略特、苏珊等其他人就更别提了。甚至是拉里花费了许多力、想要加以救赎、并不惜与其结婚的风尘女子索菲,也和他十分隔膜。小说结尾处通过叙述者之口,把这一点交代得很清楚:“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这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这并不等于拉里的勇敢的探索就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在人类跋涉前进的漫漫长夜里,是需要星光照耀的,哪怕只是一颗微弱的星辰,一点暗淡的星光,那也会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姆的小说创造了一种颇有新意的讲故事方法,即有限度的第一人称的旁观者视角。换言之,故事叙述者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不再像在传统小说中那样甚至连人物的隐秘心理都能够洞察秋毫;相反,叙述者只在适当的时机讲出一些已知事情的某些方面,却又始终有些事情游离在叙述者(也包括读者)的视界之外。《刀锋》采用了同样的叙述方法。叙述者即小说中的“我”,始终和拉里保持着一定距离。这样的叙述方法有一定的优点。首先它一直保持一种半开放的视野,总有某些部分是不可见的,从而使一个并不复杂曲折的故事能始终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其次这样做更接近我们对人与物的认知情况,事实上无人能够通晓一切,这反而使得虚构的故事读起来感觉真实亲切。

    《刀锋》的双重结构,似乎是为了对比不同的人生追求。除了对于主人公拉里的叙述之外,小说另一部分容所花的笔墨甚至超过拉里,那就是以艾略特、伊沙贝儿、格雷、苏珊和索菲为代表的世俗生活。这几个人物尽管来自各个社会人,生活遭遇也相当个人化,但基本上各从其愿。所以作家在结尾处不无得意地说:“我在无意之中竟然写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人人如愿以偿的小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却都心里喜欢人人如愿以偿的故事。”或许是不自觉地继承着英国小说从菲尔丁、奥斯丁、狄更斯以来的传统,避免带给读者过于尖锐激烈的东西,《刀锋》所激起的心灵的火花,也被淡化在更频繁的日常生活的画卷里。然而,只要人类还需要心灵的慰藉,还需要有繁星照亮自己的前程,那么这部小说就永远不会湮没在平庸的滚滚红尘之中。

    (张弘、田丰)

    以上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刀锋》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毛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推荐
    《福地》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莱蒙特 弥尔顿《力士参孙》赏析 舒克申《红莓》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热恋中的牧羊人致情人》赏析_马洛 卡夫卡《变形记》原文+读后感 亨利希·曼《臣仆》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小王子阿里和龙女》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_[阿拉伯]佚名 巴斯特《一夕风流恨事多》赏析 史托姆《茵梦湖》原文+读后感 冯内古特《时震》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拉封丹寓言》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莎士比亚《麦克白斯》赏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内容简介+选录+赏析 尤里·纳吉宾著《冬日的橡树》原文+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伊万·伊利奇之死》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罗兰之歌》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霍克斯《情欲艺术家》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阿列克茜叶维契《战争中没有女性》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高尔斯华绥《有产业的人》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德莱塞《珍妮姑娘》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格林《灰姑娘》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僵尸鬼故事》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印度]月天 卡尔维诺《只有半个身子的人》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安德森《小城畸人》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查尔斯·斯诺《陌生人和兄弟们》赏析 布尔加科夫《狗心》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罗宾汉传奇》内容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高尔基《母亲》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