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库中心

  • 《蒙田随笔》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文学鉴赏 ]

    文学鉴赏 时间:09-24 热度:47℃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正文内容:

    【作品提要】

    《蒙田随笔》凡三卷,107章,百万多言。作者蒙田采用散文文体对16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俗、人生哲理等等问题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并试图通过剖析自己,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全书掺杂进大量古希腊罗马时代诗人、政治家及思想家的名言句,容充实,语言平易通畅,主题鲜明,极具说服力。这里选取的《致读者》、《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探究哲学就是学死亡》诸篇,是随笔集里最具代表的几个章节。

    【作品选录】

    致读者

    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是为了方便我的亲人和朋友才写这部书的: 当我不在人世时(这是不久就会发生的事),他们可以从中重温我个好的某些特征,从而对我的了解更加完整,更加持久。若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就会更好地装饰自己,就会酌字斟句,矫造作。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幼稚的文笔,将以不冒犯公众为原则,活生生地展现在书中。假如我处在据说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则下的国度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我向你保证,我会很乐意把自己完整地、赤地描绘出来的。因此,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 你不应该把闲暇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蒙田,一五八○年三月一日。

    根据一个人的日常举止来评论他,那是一般的做法;但是,鉴于人的行为和看法天生不稳定,我经常觉得,即使是杰出的作家也往往失误,说什么我们有始终如一、坚韧不拔的心理组织。

    他们选择一种公认的模式,然后按照这个模式,归纳和阐述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无法自圆其说,就说这个人虚伪矫饰。奥古斯都这人他们就无法评判,因为他一生中变化多端,出尔反尔,叫人无从捉,最大胆的法官也不敢妄下结论。我相信人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变幻无常。若把人的行为分割开来,就事论事,经常反而更能说到实处。

    从古史中很难找出十来个人,他们一生的行为是有恒专一的。有恒专一却是智慧的主要目的。因为,为了把生活归结为一个词,把生活的种种规则归结为一条规则,一位古人说:“同样的东西要或不要必须前后一致”;我不想再加上一句说:“但愿这种意愿是正确的;因为,意愿不正确的话,就不可能坚定不移。”确实,我从前听说,恶行只不过是放纵和缺乏节制,因而也就不可能始终如一。据说这是迪莫斯西尼说的话,讨教与审慎是一切德行的开端;而始终如一是德行的圆满完成。我们在言词中要选择某一条道路,总是去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但是没有人想去实践:

    他不做自己要求做的事;他却又要求做自己已经放弃的事,他摇摆不定,一生充满矛盾。

    ——贺拉斯

    我们一般的行动,都是根据我们的心意,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听任一时的风向把我们吹到哪儿是哪儿。我们只是在要的时候才想到自己要的东西,然后却像变龙一般,躺到什么地方就变成什么颜。我们在那时想到要做的事,一会儿又改变了主意,一会儿又回到那个主意,优柔寡断,反复无常:

    我们是木偶,听任强劲的手纵和摆布。

    ——贺拉斯

    我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漂流;受到河水的挟制,根据潮水的涨落,时而平静,时而狂暴,

    我们不是总看到: 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在探索,

    在寻求一片土地,仿佛能够放下他的包袱?

    ——卢克莱修

    天天有新鲜事,我们的情绪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换。

    人的思想闪烁不定,犹如神圣的朱庇特布满大地的雷电。

    ——荷马

    我们在不同的主意之间游移不定。我们对什么都不愿意自由地、绝对地、有恒心地作出决定。

    谁若能以自己的想法制订和颁布某些规范和准则,我们可以看到他生活中一切的一切自始至终矢志不渝,行为与原则丝毫不会相悖。

    我们那么容易表现出矛盾与变化,以致有的人认为我们身上有两个灵魂,另一些人认为我们身上有两种天,永远伴随我们而又各行其是,一种鼓励我们行善,一种鼓动我们作恶。若只有一个灵魂或天,决不可能有这样巨大的变化。

    不但偶然事件的风向吹得我任意摇摆,就是位置的更换也会扰我的心境。任何人略加注意,就会发现自己决不会两次处于同一个心境。按照观测的角度,一会儿看到灵魂的这一面,一会儿看到灵魂的那一面。如果我谈到自己时常常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我看到自己时确也常常有所不同。所有这一切不同都是从某个角度和由某种方式而来的。怕羞,傲慢;纯洁,放纵;健谈,沉默;勤劳,文弱;机智,愚钝;忧愁,乐观;虚伪,真诚;博学,无知;慷慨,吝啬;挥霍……这一切,我在自己身上都看到一点,这要根据我朝哪个角度旋转。任何人仔细探索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甚至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上,都有这个变幻不定、互不一致的地方。我也说不出自己身上哪一点是纯正的,完整的,坚定的,我对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我的逻辑中的普遍信条是“各不相同”。

    我一直主张把好事说成是好事,还把可以成为好事的事也往好里去说,然而人的处境非常奇怪,如果好事并不仅仅是以意图为准的话,我们经常还是受罪恶的推动而在做好事。因此,不能从一件英勇行为而作出那个人是勇士的结论。真正的勇士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有英勇行为。如果这是一种英勇的美德,而不是一种英勇的表现,这种美德会使一个人在任何时机表现出同样的决心,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人处,不论在私宅还是在战场;因为,无论如何,不存在什么一种勇敢表现在大街上,另一种勇敢表现在军营中。他应该具有同样的胆量,在床上忍受病痛,在战场上忍受伤痛。在家中或在冲锋陷阵中同样视死如归。我们不会看到同一个人,在攻城时勇冠三军,在输掉一场官司或失去一个孩子时却像女子似的痛苦不堪。

    一个人在耻辱中表现怯懦,而在贫困中坚定不移;在理发匠的剃刀下吓破了胆,而在敌人的刀剑前威武不屈,可敬可贺的是这种行为,而不是那个人。

    一位古人说,我们的出生完全是偶然的,那么偶然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人不对自己的一生确定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不可能有条有理地安排自己的个别行动。一个人在头脑里没有一个总体形状,就不能把散片拼凑一起。对一个不知道要画什么的人,给他看颜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人可以对自己的一生绘出蓝图,就让我们确定分阶段的目标。弓箭手首先必须知道目标在哪里,然后搭弓引箭,调整动作。我们的忠告所以落空,是因为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船只没有驶往的港口,有风也是徒然。我不同意人们对索福克勒斯的看法,我认为读了他的一部悲剧,可以驳斥他的儿子对他的指控,索福克勒斯完全是有能力处理家务的。

    我们人人都是由零件散片组成的,通体的组织是那么复杂多变,每个零件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我们跟自己不同,不亚于跟其他人不同。“请想一想,做个一成不变的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野心可以让人学到勇敢、节制、自由甚至正义;因为贪婪也可使躲在暗角落偷懒的小学徒奋发图强,背井离乡,在人生小船上听任风吹打,学得小心谨慎;就是情也可以给求学的少年决心和勇气,给母亲膝下的少女一颗坚强的心。

    “少女受着维纳斯的指引,偷偷在熟睡的看守中间穿过,单独进入黑暗里去寻找那个青年。”

    ——提布勒斯

    只从表面行为来判断我们自己,不是聪明慎重的做法;应该探测心深处,检查是哪些弹簧引起反弹的;但这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我希望尝试的人愈少愈好。

    探究哲理就是学死亡

    西塞罗说,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因为研究和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使我们的心灵脱离躯体,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这有点像是在学死亡,与死亡很相似;抑或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归结为一点: 教会我们不要惧怕死亡。的确,理要么漠不关心,要么应以满足我们为唯一的目标。总之,理的全部工作在于让我们生活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正如《圣经》上说的那样。因此,世界上形形的思想,尽管采用的方法不同,都一致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目标,否则,它们一出笼就会被撵走。谁能相信会有人把痛苦作为目标呢?

    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是我们必须瞄准的目标。如果我们惧怕死亡,每前进一步都会惶惶不安。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不去想它。可是,如此粗俗的盲目是多么愚蠢!这就如同把笼头套在马尾巴上,

    决定倒退着走路。

    ——卢克莱修

    人们常常误入陷阱,这是不足为怪的。只要一提到死,人们就倏然变,大多数人如同听到魔鬼的名字,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因为遗嘱涉及死的事,所以在医生给他们下死亡判决书之前,你就别想让他们立遗嘱。可当他们知道自己快要死时,又痛苦又害怕,在这种心情下,天知道他们会给你捏出怎样的遗嘱。

    死这个音节太刺耳,死这个声音太不吉利,因此,罗马人学会了婉转或迂回的说法。例如,他们不说“他死了”,而说“他的生命停止了”,或说“他曾活过”。只要是生命,哪怕已经停止,他们也可聊以自慰。我们法语中的“已故某某人”,就是从罗马人那里借来的。

    因为可能如俗话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若按现行的年历计算,一年始于一月,我则出生于一五三三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十一点和正午之间。我现在三十九岁刚过十五天,起码还可以活这么久,现在就心如此遥远的事,是不是有点荒唐?这怎么是荒唐!年老的会死,年轻的也会死。任何人死时同他出生时没有两样。再衰老的人,只要看见前面有玛土撒拉,都会觉得自己还能活二十年。再说,你这可怜的傻瓜,谁给你规定死期了?可别相信医生的胡言乱语!好好看一看事实吧。按照人类寿命的一般趋势,你活到现在,够受恩宠的了。你已超过常人的寿命。事实上,数一数你认识的人中,有多少不到你的年龄就死了,肯定比到这个岁数时还活着的要多。就连那些一生声名显赫的人,你不妨也数一数,我敢保证,三十五岁前要比三十五岁后去世的多。耶稣-基督一生贵为楷模,但他三十三岁就终结了生命。亚历山大是凡人中最伟大者,也是在这个年龄死的。

    死亡有多少突然袭击的方式?

    危险时刻存在,

    凡人防不胜防。

    ——贺拉斯

    且不谈发烧和膜炎引起的死亡。谁能想到,布列塔尼的一位公爵会被人挤死?这事发生在我的邻居克雷芒五世教皇进入里昂时。你没看见我们的一个国王在比武时被杀死吗?他的一位祖宗不是被一头猪撞死的吗?埃斯库罗斯因一座房子快要倒塌而躲到空地上,仍未幸免于死: 一块龟壳从一只飞鹰的爪子中坠落,将他砸死。还有个人被一粒葡萄梗死。有位皇帝梳头时被梳子划破头皮而一命呜呼。埃米利乌斯·李必达是因为脚碰到了门槛上,奥菲迪尤斯是因为进议会时撞到了大门上。还有人死于女人的大间,如教士科利尤斯·加吕、罗马的夜巡队长蒂日利努斯、吉·德·贡萨格的儿子吕多维克、曼格侯爵,还有更不光彩的例子,那就是柏拉图的弟子斯珀西普斯和我们的第二十二世教皇让。那位可怜的伯比尤斯法官,他给一场官司定了八天期限,自己却未到八天便命归西天。还有位医生,名叫凯尤斯·朱利乌斯,在给一位病人治眼睛时,死神却先闭上了医生的眼睛。还可以举我的一位兄弟圣马丁步兵司令为例。他二十三岁,才华横溢,一次打网球,被球击中右耳上方,外表毫无伤痕,他没有坐下休息,可过了五六个小时,他却因挨了这一球而中风致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怎能不想到死?怎能不无时无刻感到死神在揪我们的衣领?

    你们会说,既然不愿死,只要能不死,还在乎用什么方法?我赞同这个观点。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躲避死亡的袭击,哪怕钻进一条牛犊的肚皮里,我都不会退缩。只要我觉得自在就行。凡是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我都不会放弃。至于是不是光彩,能不能作表率,就不去管它了。

    我宁愿被人当成疯子和傻瓜,

    也不愿谨小慎微,郁郁寡欢,

    只要我这些怪癖令我开心。

    ——贺拉斯

    可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达到目的,无疑是荒唐的。人们走来走去,忙忙碌碌,吃喝玩乐,毫无死的信息。一切都很美好。突然,死亡降临到他们或他们的妻儿和朋友的头上,他们毫无防备,于是,他们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怒不可遏或垂头丧气!你何时见过如此颓废、惶恐和狼狈的样子?对死亡要及早防备: 那种对死亡漫不经心的畜生般态度,如果在一个有理的人头脑中扎根——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会要我们付出莫大的代价。假如死亡是个可以躲避的敌人,那我就会建议大家起胆怯这个武器了。但既然它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它对逃跑者、胆小鬼和勇敢者一视同仁,

    当然它还在追捕逃跑的壮夫,

    也不饶过胆怯的后生,

    瞄准他们的弯和后背,

    ——贺拉斯

    还有,既然你没有甲般刚毅的格保护你,

    他躲在盔甲里面也是枉然,

    死神会从隐蔽处伸出脑袋,

    ——普罗佩斯

    那我们就要顽强地面对死亡,同它作斗争。为使死亡丧失对我们的强大优势,我们就要逆着常规走。我们要惯死亡,脑袋里常常想着死亡,把它看做很平常的事。要时刻想象死的各种情形: 从马上跌下来,从屋顶摔下来,被针稍稍刺一下,就立即要想一想:“那么,死什么时候会发生?”然后,便要坚强起来,努力同死作斗争。过节时,狂欢时,一定要想一想我们的状况,不要过分纵乐,以免忘记乐极会生悲,死亡会掠走多少生命。埃及人设宴时,筵席进行到一半,就抬上来一副死人的骨骼,摆到美味佳肴中间,以此告我们不要暴饮暴食。

    把照亮你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

    赞美它赐给你意外的恩惠和时间。

    ——贺拉斯

    死神在哪里等待我们,是很难确定的,我们要随时随地恭候它的光临。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马其顿国王被保尔·埃米尔俘获,这位可怜的国王差人求埃米尔不要把他当战利品带回去,后者回答说:“叫他向自己求情吧。”

    其实,任何事情,如若造化不帮忙的话,手段再高明,本领再高强,也是寸步难行的。我这人本并不忧郁,但酷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莫过于死亡了,即使在我生活最放荡的时期,

    在我风华正茂无忧无虑的年纪。

    ——卡图鲁斯

    当我同女人厮混和寻欢作乐时,别人会以为我很难平息强烈的欲望,或忍受不定的希望,其实,即使此刻,我也会提醒自己,前几天某某人纵乐归来,像我这样满脑子的悠闲、情和玩乐,却因兴奋过度而突然一命呜呼;我耳畔萦绕着:

    这一刻就要消逝,一去永不复返。

    ——卢克莱修

    想象死亡和想象别的事一样,不会让我皱一皱眉头。当然,起初一想到死,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翻来覆去想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以为常了。否则,我就会终日担惊受怕,坐立不安。从没有人像我这样轻视生命,也没有人像我这样无视生命的长短。我的身体至今一直很健康,极少生病,但是,健康和疾病都不会增加或减少我对生命所抱的希望。我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消失。我反复对自己说:“未来的一天可能发生的事,今天也可能发生。”确实,意外或危险几乎不可能使我们靠近死亡。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即使这个最威胁我们生命的意外不存在,尚有成千上万个意外可能降临我们头上,我们就会感到,不管快乐还是焦虑,在海上还是在家里,打仗还是休息,死亡离我们近在咫尺。一个人不会比另一个人更脆弱,也不会对未来更有把握。

    我死前要做的事,哪怕有一小时的空闲,我觉得也不够用来完成。一天,有人翻阅我的随身记事本,发现那上面写着我死后要做的事。那确实是个备忘录,因此,我告诉他说,那天我离家虽然只有一里路,身体无恙,心情愉快,但我没有把握能否平安抵家,就随即匆匆记下了我的想法。这些想法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我的心头,我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事。这样,死亡降临时,我就不至于措手不及。

    我们要尽量做到随时准备上路,尤其要注意只管自己的事:

    人生苦短,何必那么多计划!

    ——贺拉斯

    有人会说,事实与想象总是相差甚远,剑术再高明,也难免有闪失。就让他们说去吧。不过,事先考虑必定大有裨益。再说,泰然自若地走向死亡,这不是挺伟大吗?况且,造化会帮助我们,给我们勇气的。如果死亡来得突然和凶猛,我们根本来不及害怕;如果不是猝死,我发现,随着疾病的加重,就自然而然地把生命看轻了。我感到,身体健康时要比患病时更难下死的决心。我对生命不再那样眷恋了,我已开始丧失兴趣,因此,我对死就越来越不恐惧了。这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生命的离去,死亡的接近,我将越来越能适应生与死的交替。恺撒说,事物远看往往比近看显得更大。我也作过多次尝试,我发现无病要比有病时对疾病的恐惧更大。我在身体健康、力充沛时,去想象与这截然相反的状态,就会把患病时的烦恼扩大一倍,即使疾病缠身,其痛苦也未必有我现在想象的严重。我希冀这能帮助我适应死亡。

    人以及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尺子来度量的。当喀戎被他的父亲——掌管时间和生命的农神萨图恩告知永生的条件时,他便放弃了永生。你细想一下,假如我不给人类规定寿命,让他们永生不死,那他们会更难受,更痛苦。你若真的永生不死,肯定会不停地诅咒我剥夺了你死的权利。我有意给死加了些苦味,免得你看到死来得容易便迫不及待地去死。为了使你沉着理智,像我要求的那样,既不逃避生,也不躲避死,我让生带点甜味,让死带点苦味,使它们保持平衡。

    我教你们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明白了一个道理: 生与死没什么区别。因此,当泰勒斯被问及他为什么不死时,他聪明地回答说:“因为都是一样的。”

    水、土、火以及我这座大厦的其他构件,既是你生命也是你死亡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害怕最后一天呢?这一天不会比任何一天对死的作用更大。这最后一步不会增加疲劳,但它表明你已筋疲力竭。每一天都在向死亡迈进,而最后一天则到达终点。

    以上就是大自然——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的忠告。然而,我常思忖,不管是从我们身上,还是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死神的面目在战时似乎不像平时在我们家中那样狰狞,没有医生接踵而来,没有家人哭哭啼啼。同样是死,可村民和地位卑贱者却比其他人处之泰然。我们用恐惧的表情和可怕的治疗将死亡包围,说实话,我认为这些比死亡更让我们害怕。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老母妻儿大哭大喊,亲朋好友惊惶失措,纷纷前来探望,佣人们吓得脸苍白,呜呜咽咽,忙前忙后,房点着大蜡烛,幽暗晦冥,床头围着医生和说道者,总之,周围一片惊恐。我们人未死就已入殓埋葬。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朋友戴假面具就会感到害怕。我们也一样。应该把人和事物戴的假面具摘掉。一旦摘去面具,我们就会发现死其实没什么可怕: 我们面临的死,同不久前我们某个贴身男仆或女仆毫无惧经历的死是完全一样的。死亡一旦甩掉这些无聊的准备工作,该是多么幸福!

    (潘丽珍、王论跃等译)

    【赏析】

    如果说传记是以一个人的生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话,《蒙田随笔》算不上是一部传记。因为,尽管作者极力描绘自己,也提到某些生活片断,但那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某个观点而已,事实上,作者并无意为自己树碑立传,这在《致读者》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蒙田的人生是在不断思考中完成的,他思考大大小小的问题,有衣着惯、睡眠、战马、姓氏等琐碎的问题,也有撒谎、想象力、坚毅、礼仪、友谊、预言等生活问题,但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情感、无聊、节制、死亡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从这些看似庞杂的论述里丝剥茧,可以发现,蒙田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他观察生活、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灵的安宁与乐趣。

    蒙田38岁弃官回乡,与书为伴,久而久之书于他成了不能分离的一部分。我们看到《随笔集》里他将古希腊罗马诗歌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有时作为话题的引子,有时作为点睛之笔,正是这种长期积累的结果。读书自然可以解闷,但为了真正“消除烦闷的思绪”,蒙田开始着手写作随笔,他发现要获得生活的“乐趣”非从了解自身入手不可,于是他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探究自我、深入心,写下许多对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经后人整理,编成了《蒙田随笔》。从成书过程来看,与其说这是一部随笔集,毋宁说这是一部作者用来记录自己思想发展历程的传记,蒙田自己也说:“我研究自己甚于研究其他科目,这是我的玄学,我的物理学。”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完全有理由称《蒙田随笔》为传记,而且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神传记。

    梅尔洛·朋蒂曾指出:“自我意识是蒙田身上恒定不变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学说的尺度,可以说,他从未出离面对自我时感到的那份惊奇,自我构成了他的作品和他的哲理的全部容。他不知厌倦地体验着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人会有的矛盾现象。” 的确,只要读一下《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特点。虽然他常常自相矛盾,对许多问题不知其然,但仍对生活充满信心、意志昂扬。蒙田在《致读者》中说:“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幼稚的文笔,将以不冒犯公众为原则,活生生地展现在书中。”可见,找到真我、做回真我,是蒙田随笔的两大宗旨。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找到真我、做回真我”这两个命题,一定会有形形的答案,但对于生活在四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尤其是对深受中世纪宗教思想毒害的欧洲人而言,能够意识到这两个问题实属不易,蒙田在这点上是有所突破的,他是第一个代表人类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他的价值正在于此。

    那么蒙田又是怎样解决“找真自己、做真自己”这个问题的呢?他首先告诉我们要生活得快乐充实。他在随笔中多次提到“快乐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有人曾将蒙田看成是享乐主义者,但如果读过《蒙田随笔》,可以看到,蒙田所谓的快乐是一种有节制的、中庸平和的心灵愉悦,是从人的天出发,在理与欲望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生活状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渗透了蒙田的自我意识之觉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快乐是我们的目的”是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作出的最辟的表述。蒙田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具备现代人的头脑,提前发出了现代人的声音。因此,直到今天,许多法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仍在践行着他的这种生活方式。

    其次,从蒙田的另一些散文来看,正确对待死亡是一种很好的“找真自己、做真自己”的途径。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生死本是同一件事,一个人一旦看透了死亡就能明白活着的意义所在,就能乐于生而不惧于死,就能活得积极主动。在《探究哲理就是学死亡》里,蒙田将自己的生活哲学定义为“学死亡”,即接近死亡。这不仅是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开始走向死亡,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生命归宿,更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应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人固不能击退死亡的来袭,但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延迟它的到来,“死神在哪里等待我们,是很难确定的,我们要随时随地恭候它的光临。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就是说,自由生活取决于心的完全释放,人不应该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而要用一种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

    然而,正如梅尔洛·朋蒂所指出的,蒙田是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矛盾的人”,我们在上述那篇文章里还读到了与乐观面对死亡不同的无奈与悲凉。当蒙田面对时光飞逝,他时刻感到生命的短促,感到死亡仿佛“每时每刻卡住我的喉头或腰部”,进而常常假想危险的存在,常常告诫自己如果没有明天,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什么。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安全感与紧迫感,其实正是一种时间意识、生命意识的外延,是作者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

    西方哲人常说“认识你自己”,蒙田为这条格言注入了新的涵。充分肯定人的欲望,是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价值转变,而《蒙田随笔》在继承这一新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了理的重要作用,将人的思想独立和自由与人的欲望并举。他断然宣布,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且“只为自己而活着”,这种观念成为后来法国17世纪启蒙思想的先驱。不仅如此,蒙田更是现代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人物,他《随笔集》里的一些思想至今仍然适用,因此,这本“自传”在经过几百年的欧洲文化思潮冲刷之后,仍然能以生动活泼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总体而言,《蒙田随笔》忠实再现了蒙田所走过的思想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神传记。

    (吴莹华)

    以上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蒙田随笔》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推荐
    博尔赫斯《环形废墟》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佚名》内容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彼特里《独裁者的葬礼》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约翰·济慈《圣爱格尼斯之夜》赏析 特莱塞尔《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琉森》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君泰金《伊斯坦布尔姑娘》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贝科夫《方尖碑》内容梗概+原文+读后感 《婚姻介绍所》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埃尔韦·巴赞 卢梭《新爱洛伊丝》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玛·约翰森《公司聚餐会》原文+读后感 井上靖《梦中桧》原文+读后感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鸟》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布尔加科夫《狗心》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理查德·休斯《牙买加的大风》赏析 《白雪公主》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格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品特《生日晚会》赏析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赏析 马尔罗《反回忆录》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仁爱道院》内容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_普列姆昌德 《萨朗波》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福楼拜 世阿弥《谣曲二种》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阿诺德·贝内特《老妇谭》赏析 《普罗塞耳皮娜的花园》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_史文朋 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赏析 《一杯茶》内容简介+原文摘选+赏析__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