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15 作者:DMW 字数:3008字

教学设计:影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影子的形成原因。

2.理解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3.能够正确描述、分析和解释影子现象。

4.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体验和探索影子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2.掌握影子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

3.能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探索影子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2.理解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实验材料等。

2.学生准备:笔、纸、书本等。

五、教学步骤

1.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者幻灯片展示影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 你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

b)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新课探究(20分钟)

a) 影子的形成原因

通过幻灯片或者实物展示,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影子产生的原因:当光线照在物体上时,物体会阻挡光线,产生阴影区域,这个阴影就是影子。

b) 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再次观察影子图片,让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和变化:

- 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形状一致。

- 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影子的颜色是黑色或者深色的。

- 影子的存在需要有光线的照射。

c)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物体,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总结该物体的影子特点和变化规律,并报告给全班。

3.拓展应用(20分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影子相关的拓展应用活动,如:

a) 利用灯光和实物,观察物体的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b) 尝试用手和纸做阻挡物,观察产生的影子和实物之间的关系。

c) 在户外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影子变化。

4.概括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影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变化规律,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影子现象。

5.巩固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影子的理解程度。例如:

a)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b) 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c) 光源的位置对影子有什么影响?

六、作业布置

布置与影子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影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探索和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实践和观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影子的特性。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及时引导和辅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解释。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